宁县属六盘山特困片带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至2017年底还有剩余贫困人口1.06万户3.64万人,贫困发生率高达7.08%,下剩的这个群体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特别是增收短板问题非常突出。为此,宁县在“一户一策”落实中,紧盯贫困户稳定增收这一关键和核心,摸准吃透户情,科学研判分析,综合分析贫困户家庭构成、劳动力现状、增收主业、发展意愿,将全县1.06万未脱贫户按照“三种类型”(即:自主发展能力强的贫困户、自主发展能力较弱的贫困户、自身无发展能力贫困户)进行划分归类,量身定制扶持措施,确保户户都有增收渠道,有效解决了贫困户的增收难题,真正扶到了点上,扶到了根上。
一是自主发展能力强的贫困户。以贫困户家庭成员“一有两健全”为界定标准,即家庭成员中1人以上有稳固增收技能或有2名以上健全劳动力,自主发展产业和就业扶贫实现增收的贫困户。在“一户一策”制定中界定贫困户5019户,占剩余贫困户总数的47.5%。按照68项到户奖补“菜单”,由贫困户“点菜”、部门“配菜”、帮扶干部“上菜”,吸纳100%的贫困户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融入产业体系,扶持发展长短结合、主副互补的增收产业。①对1247户有种养意愿的贫困户,每户奖补资金1万元,扶持发展苹果、苗林、瓜菜、草畜等主导产业和乡村旅游、羊肚菌、养蜂、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实现增收,预计户均年增收1.2万元以上。②对3642户务工型贫困户,每户落实3000元的技能培训奖补资金,采取集中培训、自主培训和“以师带徒”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开展中短期技能培训,取得职业技能鉴定认定证书,实现稳定就业和技能务工脱贫,预计户均年增收1.5万元以上。③对130户创业型贫困户,每户奖补资金1万元,扶持开办网店、实体经营店铺、农家乐、小型摊点、手工加工点等经营服务类产业稳定增收脱贫,预计户均年增收1.5万元以上。
二是自主发展能力较弱的贫困户。主要为以家庭成员“三残疾一病一变故”为界定标准,即自身发展产业、务工就业能力较弱,不能实现增收脱贫的贫困户,主要包括家庭主要劳动力因精神残疾、智力残疾、肢体残疾较轻,不属于兜底对象的;家庭主要劳动力因有病只能从事较轻体力劳动;家庭虽有1名健全劳动,但因有家庭变故导致短期内无法外出务工、培育产业、收入困难。在“一户一策”制定中共界定贫困户2416户,占剩余贫困户总数的22.9%。①对1384户贫困户按照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海升苹果”等“331+”模式,每户奖补入股资金1万元,落实产业扶贫贴息贷款4万元,使累计入股资金达到5万元,按16.8%进行入股分红,预计户均年增收8400元,实现“财产收入脱贫”。②对1582户产业发展能力弱的贫困户,安排到乡村振兴公益岗位、生态护林员岗位等,通过公益岗位就业增收,年增收6000元以上,实现“安置一人,脱贫一户”。
三是自身无发展能力贫困户。以“三类”群体为界定标准,即农村特困救助供养对象;家庭主要成员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家庭主要成员因智障、聋哑、残疾、地方病严重等无法依靠产业和就业帮扶脱贫,在“一户一策”制定中界定贫困户3130户,占剩余贫困户总数的29.6%。为避免一兜了之,在落实好特困救助和一、二类低保兜底保障政策,解决日常基本生活所需的基础上,政府帮助筹资1万元入股龙头企业,根据产业效益进行分红,预计户均年增收0.16万元,实现“政策兜底脱贫、财产性收入相对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