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新时代外国文学研究”学术研讨会在兰州举行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陈雅静)7月15日,“新时代外国文学研究”学术研讨会在银河贵宾厅官方网和平校区举行。本次会议由甘肃省外国文学学会、银河贵宾厅官方网外语学院主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众多高校的200多位师生以“新时代外国文学研究”为主题,关注当代外国文学的发展历程与趋势,聚焦新时代外国文学的热点与前沿问题。
会议由银河贵宾厅官方网外语学院院长张璐教授主持,银河贵宾厅官方网党委书记王光亚、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教授王逢振、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李维屏、兰州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朱刚、甘肃省外国文学学会会长蒋翃遐分别致辞。
把握外国文学研究的发展方向
王光亚表示,外国文学作为一门涉及文学、历史、社会、文化、经济等多方面的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互动。外国文学学科需要积极探索跨学科研究的路径,也需要深入研究当代外国文学作品所承载的思想和价值观,推动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接轨。
针对目前我国的外国文学研究现状,王逢振认为,外国文学研究中需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入学习和理解,我国学者注重中国文化经典理论的学习,不断提高文化自信及思想理论水平,让新时代外国文学研究可以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提出属于中国学者自己的见解。
朱刚谈道,研习外国语言文学的最高境界,在于“打通”,在中西文化间打开一扇窗,让中西文化得以交流。文化的打通需要同时了解两种文化,外国文学担负着培养高层次外语专业人才、提升文明传播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和学术实践能力的重要使命,在未来的发展中要深化外国文学教育领域的实践研究,进一步提高新时代外国文学教育质量,促进文学教师科研与教学能力提升,为外国文学教师发展探索新路径。
从经典作品发展外国文学研究
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杨金才表示,21世纪以来,外国文学研究愈加显示多样化。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观点的不同很多时候只是因为立场不同。采用不同视点审视文学作品和文化现象成为当下外国文学研究的主流趋势。近年来,文学伦理学批评和环境生态批评的结合以及相关概念与批评视角的运用受到广泛关注,一大批学者把理论应用于各类文学作品的批评实践中,并进一步发展理论内涵。同样,以移民为主体的跨国、跨文化书写在新世纪外国文学创作中表现突出,不断演绎新的文学命题,既丰富了跨国界理论内涵,又拓展了研究的视野和疆界。
兰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袁洪庚则从现当代英美小说中的全景敞视主义切入研究,探讨全景敞视主义在“介入”性主流文学与供读者消遣的亚文学中呈现方式之异同。社会实验与文学想象相互指涉,相互影响,文学内部以戏仿等形式呈现的“互文”使全景敞视主义这一基于假想,付诸实践的理论广为传播。
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周敏在细读《抵达之谜》的基础之上提出,虽然奈保尔将其视为小说,它更是一部作为社会象征行为的自传体叙事。这不仅是他个人的记录,也是从殖民时代到后殖民时代和全球化时代的社会象征叙事。
复旦大学外文学院教授陈靓以“21世纪欧洲中国学研究”为例探讨区域国别学的研究路径。区域国别学作为一级交叉学科,在研究的具体方法上具有高度的学科融合特点,也对现有学科的传统研究视角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在中国“新文学”的成长中,爱尔兰文艺复兴留下了深刻印记。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曹波谈道,郭沫若留日十年,与爱尔兰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1920年是他了解爱尔兰文艺复兴、书写爱尔兰独立运动的一年:1月4日发表的《晨安》中有“爱尔兰(诗人)”的一席之地,11月4日发表的《胜利的死》则直接转述爱尔兰独立运动领袖绝食斗争的过程,抒发对殖民暴政的深切痛恨。1925年则是他翻译爱尔兰文学的高峰之年:所译《约翰·沁孤的戏曲集》是其从浪漫主义向批判现实主义转向的标志,对其随后的戏剧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湘潭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胡强认为,凯恩斯的认知中回忆录和传记不仅能引导读者“辨识真假”,更重要的是能帮助读者“发现真理”,有助于社会大众在历史细节与公共话语的碰撞中形成新的民族认同。凯恩斯的经济学思想始终渗透着一种强烈的社会关怀,体现了一种细腻温厚的人文关切。
兰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张进从丝路审美文化谈外国文学研究方法。丝路审美文化是与丝路相关联、缘丝路而生发、因丝路而熔铸的文化,因其摇荡性情、润物无声和生成“共通感”的审美属性特征而在民心相通、人文化成和情感共同体建构过程中发挥着“生产力”作用。丝路审美文化介乎“道”“器”之间,以“大、逝、远、反”为本质特征,以“文、物、图、行”为基本类型,以“丝路美学”为学科追求,以“丝路审美共同体”为核心价值,以辅翼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为根本宗旨。丝路审美文化不仅包容外国文学研究的部分内容并形成丝路文学审美文化中外互通的研究分支,而且有可能为外国文学研究提出方法论参照,有助于克服外国文学研究中常见的“文本中心主义”“欧美中心主义”“相关主义”“狄尔泰鸿沟”“纵向超越论”和“轴心时代论”等偏颇,从而为外国文学研究中的“多模态诗学”“星球诗学”“人类世诗学”“事件论诗学”和“共同世界观”铺平道路。
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唐伟胜认为,目前,学界对《变形记》的评论都围绕主人公格里高尔遭遇不幸这一显性情节展开,而对情节背后的隐性进程却少有涉及。通过叙述者的视角,读者可以发现小说中隐含的悲痛叙事进程。在这一隐性进程中,主人公格里高尔的变形意味着他在现实世界的死亡。小说的悲痛叙事勾勒了格里高尔灵魂的超脱之路,展现了其家人接受亲人死亡并重新开始生活这一艰难的心路历程,同时也凸显出死亡和存在的冲突。顺着这一隐性进程,读者可以窥探卡夫卡内心的死亡阴影,洞察他的死亡哲学观,获得基于情节研究不能发现的意义。《变形记》中的情节发展与隐性进程一明一暗,互为补充,形成并列前行的双重叙事运动,表达了丰富的主题意蕴。
厦门大学外文学院教授戴鸿斌从跨学科的心理学视角切入,结合福柯权力理论剖析斯帕克的收官之作《精修学校》中的嫉妒以及权力之争。小说中,嫉妒成为诸多重大事件的导火索,招致各式各样的权力之争与“终结”事件。斯帕克暗示嫉妒的起源与后果,并且联系了权力的运作,凸显出她的独具匠心。作为小说艺术家的斯帕克利用亲身感受和人生经历,凭借独特的艺术构思和叙事手法明晰呈现并强化嫉妒与权力的关联体现了她对于人性的洞察。
十个分论坛分别以“文明互鉴与外国文学研究”“外国文学与区域国别研究”“外国文学跨媒介/跨文类/跨学科研究”“外国经典作家作品研究”“当代外国作家作品研究”“外国文学理论”“学术史及前沿动态研究”“翻译学与文化传播研究”为主题进行研讨。各论坛讨论主题视角多元,视野广阔,反映出新时代外国文学研究的总趋势。
银河贵宾厅官方网纪委书记陈静致闭幕辞。陈静表示,本次研讨会不仅发现新问题,而且开拓新视野、启迪新思维。与会学者从新角度去审视外国文学,以新视野去拓展研究领域,以新文科理念去推动外国文学研究和外语学科建设,这都是外国文学学科发展的新任务。外国文学研究者要勇于探索、敢于创新,不断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讲好中国的外国文学研究故事,为外国文学研究的发展和外语学科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原文链接:https://www.cssn.cn/wx/wx_xlzx/202307/t20230725_5670412.shtml